澳门皇冠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风廉政 > 党建工作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来源: 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2-21 15:5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围绕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分别有怎样的体现?

周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高科技体现为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着眼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通过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得以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主导并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高效能体现在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之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高和生产效率之高。其一,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创新效率。其二,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将持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其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变革,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高质量则体现在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不再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能源消耗,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更具数字时代融合性,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如何理解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之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周文: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回顾近代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蒸汽动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通过蒸汽机的应用带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使蒸汽动力取代人力和畜力,生产动力发生巨大变革,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电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电力在生产、通信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强大作用,通过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生产变得经济可行,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生产发展,使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飞跃的动力源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生产要素配置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由于新质生产力是在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下取得的,而此类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众多团队的合作,甚至需要举全国之力,所以我们不能从推动一般科技创新的角度去配置生产要素,而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生产要素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此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自提出以来一直处于产业发展的语境之下: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回顾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可以说始终贯穿着“科技——产业——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只有进入生产过程,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指出“发明和发现在一些情况下是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在许多情况下也不见得是这样,世界上一切专利局的大量档案废纸就是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要想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托产业这一重要载体,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催生新质生产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周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的目标要求,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产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依托绿色产业的发展来实现,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将带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及应用,助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

能源结构的优化要求逐步有序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加大对新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并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是一系列“高精尖”设备,这些尖端设备的应用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对此,应如何理解?

周文: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体现在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因此,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也要建立在上述生产要素的基础上。

就劳动者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新型劳动者,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相较于传统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拥有更为先进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新型劳动者对自然界、人类自身及其生产活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利用和改造自然,兼顾生产的效益与质量;另一方面,新型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从事生产。

就劳动资料而言,随着科技发展,劳动资料的内涵不断拓展。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不仅有普通机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更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链接、渗透、赋能万物,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因此,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光刻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都属于劳动资料。

就劳动对象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还包括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以及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对象。新的自然物和原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提增生产效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劳动对象则促进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给定要素供给的基础上,将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所产出的产品和服务增量是不同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效率受到组织和技术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组织要素能够通过调整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格局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提供了新的链接工具和手段,不仅对不同要素的组合具有催化作用,还能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基于此,以组织方式与技术水平的改进,提升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跃升,也是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应有之义。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何理解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意义?

周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因此,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命题。要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促进形成有利于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分别有哪些发展着力点?

周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生产力持续跃升。

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另一手抓产业高端装备引领,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及应用,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方面,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提升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打造发展引擎。一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二是要培育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类障碍,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三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促进创新要素向未来产业聚集,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着眼于未来产业,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多元投融资支持体系,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