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深入辖区民俗文化收藏馆、邙山晚眺共享菜园、建华社区居民家中,在楼院角落、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与企业负责人、基层干部及居民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在家长里短间倾听真实诉求、破解实际难题。赵书政表示:“和群众拉家常是听真话、找问题的‘金钥匙’,更是解民忧、聚民心的‘连心桥’。老城区干部都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就是要进百姓门、讲百姓话、察百姓情、得百姓心。要通过下基层、接地气,与群众拉家常、察实情,在一线出实招、促发展,从‘拉家常’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调研中,赵书政深入民俗文化收藏馆、邙山晚眺共享菜园,倾听创办初衷、运营故事,对它们的运营模式给予肯定。在西关街道和道北路,他与社区“两委”、居民面对面了解基层的急难愁盼问题。他表示,与群众拉家常要立足精准对接需求,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沟通方式:面对基层干部,要关注工作难点,在工作一线问压力、问难处、问流程优化,为基层减负,为高效能治理赋能;面对企业,要聚焦发展痛点,在车间工位旁问订单、问用工、问政策落地,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面对居民群众,要紧盯生活堵点,在街头楼院里问居住、问民生、问急难愁盼,提供贴心服务。通过“拉家常”,既要摸清实际情况,更要拿出务实举措,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和企业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近年来,老城区号召全区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0余名县级干部带头,形成下基层、“拉家常”、促发展的热潮。该区1000余名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将“拉家常”融入日常工作,形成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工作局面,累计梳理问题3800余条,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基层治理,区级领导干部走进分包联系社区开展“基层一线唠嗑”,围绕基层治理难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困惑、群众办事流程等问题,推动资源、力量、服务向基层倾斜,建立了131项街道履职事项清单、33项社区级服务事项,自2023年以来社区开具需求证明数量下降60%,帮助基层单位协调解决社会综治、安全稳定等基层治理问题360余个。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后,服务效率和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均每周深入群众时间增加4小时,群众满意度更高了。
针对企业发展,区直部门干部结合企业大走访活动开展“企业走访唠嗑”,聚焦企业研发人才引进、文创产品销路、食材采购成本等问题,累计收集企业诉求308条,解决用工短缺、政策申报、物流配套等问题256项,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机关党员干部通过“我为老城文旅做点事”等实践活动,与洛邑古城周边汉服、民宿、餐饮等商户唠嗑,解决商户人才、资金与营销难题,推动全区汉服体验店从当初的18家增长到现在1360家,城市民宿从最开始的13家增长到现在937家,以新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
针对民生服务,各级干部落实信访接待、联建共建、直接联系群众、党员联户等工作机制,开展“街头唠嗑”“楼院唠嗑”“串门唠嗑”,县级干部在街头抓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街道干部进楼院抓环境卫生、帮扶困难群体,社区干部入户察群众细微需求、解邻里矛盾纠纷,累计开展活动超6万次,收集群众诉求32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道路维修、管网堵塞、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课后托管等民生实事1800余项,建成并投入运营乡(邻)里中心34个,老城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足了。
把人民放在心里,通过接地气的“拉家常”的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倾听真实诉求、破解发展难题,是老城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老城区把“拉家常”作为干部的必修课,使其成为老城区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推动干部进一步练就接地气、察民情、解难题的本领,通过面对面拉家常、肩并肩交心底,与人民群众以情换情、以诚相见,让民声变呼声,让民意变满意,从“拉家常”中进一步彰显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郭跃铮 石智卫)